麦浪翻滚,满目金黄
又到三夏大忙时——
眼下,全国夏收夏种工作自南向北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夏收的主要作物之一冬小麦,今年的夏收情况如何?夏收期间“天公是否作美”?丰收背后,又有着哪些气象故事?
1.遭遇连续降雨,如何取得丰收?
坐标:贵州·纳雍县
5月下旬,气温攀升,阳光倾泻。在贵州省纳雍县百兴镇,放眼望去,满是金黄,一粒粒麦子堆放在院子里、坝场上,胖乎乎、懒洋洋,微风吹来,散发出阵阵麦香。
说到纳雍,就不得不提起“百兴面条”。得益于当地温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众多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中,小麦长势尤甚,当地的小麦产业一直是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
年,百兴镇种植冬小麦亩,预计产小麦吨,通过大小80余个面条作坊的生产,可产面条吨,产值可达1亿元左右。一捆捆具有纳雍本地特色的面条,走出贵州,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现在的气象服务越来越精细了,我们心里也更踏实。”百兴镇汪家坝社区的蔡兴江是众多小麦种植大户中的一员。今年他种植的小麦从往年的52亩增加到60亩。
图为百兴镇村民收割小麦(文:李兰兰陈庆图:纳雍县融媒体中心赵晓勇)
气候禀赋是纳雍冬小麦的品质保障,但天气也考验着能否颗粒归仓。
“明天白天没有雨,晚上有雨,后天又会放晴;明天要早点把麦子收回来,后天就可以放心地晾晒了。”翻看着手机里的气象信息,刚刚经历了“抢收大战”的蔡兴江已经开始盘算着如何高效地晾晒麦子了。
汪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他的合作社今年种植的小麦足足有五百余亩,虽然今年收割时节赶上了连续暴雨,但依托气象局精准的滚动式天气预报,村民们“见缝插针”抓住雨歇时段完成了小麦的收割。说起这段抢收经历,他笑着说:
“
要想收成好,不能光靠埋头苦干。及时了解到天气变化,就好像掌握了“农事密码”,能事半功倍。现在我们大多数村民每天一定得查看天气预报,农业生产已经离不开气象信息了!
”
粮食一天没收获,气象服务一天不放松。为确保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四月初,县气象局就开始筹划今年的“夏收”气象服务。组织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作物长势调查,监测农田墒情,根据小麦的生长状态,结合未来天气趋势,提出合理的收割建议。
四月下旬开始,纳雍县遭遇了持续性强降雨天气。“一个月下了5次暴雨,小麦收割期赶上暴雨,抢收压力很大!”县气象局业务人员说。
但,气象人的信心却很足。贵州省气象局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谭文介绍:
“
从年秋收开始,我们就推出了‘贵州农业气象服务系统’,面向全省9市(州)提供逐6小时天气预报,在‘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通过‘农经查’和‘黔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