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8月14日电(崔晓强、黄满)8月13日,距离大学报到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黄云燕收到了村委会发放的元助学金。尽管如今已不再为学费发愁,但对于贵州乌蒙山区的这个苗家女孩来说,这既是对她努力学习的肯定,也是村规民约的规定。
和黄云燕一样,这一天还有其他3名贵州省纳雍县昆寨乡大寨村的准大学生领到了助学金。这笔钱来自大寨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按年定下的村规民约,凡考上大学的村民,根据不同的录取批次,可获得元至元不等的奖励。
8月13日,大寨村召开座谈会,对村里的准大学生进行奖励资助。新华网发
刚被贵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录取的黄云燕是大寨村第三批领到助学金的准大学生,领到助学金的她很兴奋,也充满感动:“这是村集体带给我的温暖,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将来再回到大寨村贡献力量。”
莽莽乌蒙山腹地,山高坡陡、土地破碎。贵州省纳雍县昆寨乡大寨村就藏在这群山的褶皱之中,全村户人,均为“小花苗”苗族。
大山曾困住大寨乡亲,也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脱贫攻坚期间,大寨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开办了小花苗服饰加工厂。同时大力发展种植业,流转余亩土地,种植小瓜、辣椒,带动群众务工,实现就业增收。
经过村支两委带头,村民共同努力,这座曾经贫困发生率超过70%的深度贫困村已于年脱贫出列,村集体经济也攒下薄薄的“家底”。
据大寨村村主任助理刘坚介绍,光是种植小瓜、辣椒,已带动户就业;小花苗服饰加工厂吸纳68位绣娘工作,年产值超过80万元。到了年底,大家一算账,除了务工群众工资、村民分红外,村集体还结余7万多元。
攒得下钱,更要花到刀刃上。刘坚说,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寨村以“财务公开、账务透明”的原则,确立了村集体经济使用规范。除发放助学金外,发放大病补助、进行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疏通排污沟、路面硬化维修……今年已投入1.2万余元用于公共支出。
“取之于民,就要用之于民。下一步我们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更好地反哺父老乡亲,把大寨打造成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示范村。”刘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