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两字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为赶集这种传统市场已渐渐被超市和固定的菜场取代,可纳雍人对赶场的热情却不减。
赶场,又叫赶集。中国民间风俗,流行全国各地。
赶场的由来是古代人们进行物资交换时,由于没有固定的日子和地点,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有一方吃亏。因此,人们都有希望有一个定期的公平合理的交换场所。后来就有官员规定明确的日期为上集市进行物资交换日期,集市上设有公证人叫价评议。这样,就形成了原始贸易市场。
后来,人们就把上集进行物资交换,称作“赶集”或者叫赶节场。现在,大多地方选择定固定的日子作为集市,进行农村物资交流。“赶集”是名副其实的买卖交易,一般时间较短,多者不过一天,少则半个时辰,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要紧,所以前面加了个“赶”字。
每逢含3和8号数的日子就是纳雍的“赶场天”。不论是买菜的小贩,路边支摊的老手艺人,还是想买东西的人,都会在这一天早早的起来。
小贩必须得大清早起床去采摘最新鲜的农产品,还要去摊点占据较好的位置。因为这关系到一天的收入。
图中这种蒸饭的木桶在纳雍叫“甑子”,这些东西我们只能在赶场天才能看到了。
还有馋人的腊肉,飘香的豆豉,纳雍特色食品应有尽有。
在不断的吆喝声和反复讨价还价声中,买够一天的食材的纳雍人也该回家了,“散场”的时候到了。
赶场天去集市逛一逛,可能不是为了买卖,只是为了一种感觉,一种情怀。在纳雍人心里,赶场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生活习惯。
世界那么大,我们带你看纳雍。
编辑:洋芋
一方水土,孕育一种精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