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传承不息:
简论苗族婚姻家庭习俗
————以贵州省纳雍县水东乡过扎苗寨为例
张崇龙
摘要:过扎苗族婚姻家庭习惯,曾经是维护苗寨内部婚姻家庭和谐稳定的有力武器。苗族青年通过“踩月亮”、“坐年坡”、“跳花坡”等重大交流活动相互认识,私定终身,互赠信物后,通过说媒、吃鸡酒、举办婚礼等活动完成婚姻仪式而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在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剖析过扎苗寨婚姻家庭习惯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构建文明家风,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字:苗族婚姻家庭习俗美德
在贵州省纳雍县水东乡过扎苗寨,苗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在通婚原则上,同苗姓不可通婚,同汉姓不同苗姓可以通婚,同宗族不可以通婚,结拜家族不可以通婚,因此可以说在苗族婚姻上是“同姓不结婚,同宗不开亲”。苗族同胞缔结,主要有自主婚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两种形式,但是以自主婚姻为主,父母包办婚姻为辅。在自主婚姻中,青年男女同胞主要是通过“踩月亮”、“坐年坡”、“跳花坡”等重大交流活动或亲戚朋友的介绍相互认识,从而通过加深了解而产生感情,但亦不排除一见钟情的。认识并私定终身,互赠信物后,通过说媒、吃鸡酒、举办婚礼等活动完成婚姻仪式而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下面从苗族青年恋爱、婚姻家庭习惯等角度来认识苗族婚姻家庭习惯及其蕴含的传统美德。一、苗族男女青年恋爱习惯 在过扎苗族婚姻中倡导恋爱自由,并通过“踩月亮”、“跳花坡”、“坐年坡”等形式进行恋爱活动,方式独特而有韵味。 在纳雍县水东乡过扎苗寨,每当清风明月之夜,苗族同胞小伙们走出家门,或吹着芦笙、或吹口琴、或吹笛子、或吹木叶,来到姑娘家房前屋后,用心向意中人演奏邀请赏月之曲。当姑娘们听到优美的乐曲之后便悄悄开门出来观看,来者何人?如果是自己的旧交或者感觉对这小伙有好的印象,便约上自己的好姐妹同小伙一起来到村寨附近的山坡或高地,趁着皎洁的月光,吹起动听的芦笙曲,或者互相对歌,或者表达爱慕之情。这就是苗族的自由恋爱方式“踩月亮”。青年男女不定时地在“踩月场”上互相对歌、加深了解、培养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踩月亮”聚会活动,如果青年男女双方情投意合,通常互赠信物或山盟海誓,最后结为夫妻。 除了踩月亮之外,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初三(曾经为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苗族青年的年坡节,这几天女子不做针线活,男子不做农活,各自都在等待自己的心上人。美丽的姑娘们在年坡上燃起篝火,翘望心上人或客人的到来。苗家小伙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到别的苗寨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相会或寻求心上人。通过坐年坡,苗族青年男女用动人情歌开启对方的心扉,进而相识、相知、相爱,最后结成眷属。
梦中的苗族女神
除此之外,还有跳花节也是苗族同胞最为隆重、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跳花节,在古代是为了抵御外族侵扰、开荒辟野而召集苗族男女青年在约定的地方(花场)聚会,共商苗人之事,谋求苗家发展之路。而如今跳花节在其形式上又为苗族青年寻找婚恋对象提供了重要机会。跳花场上,同胞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让人沉浸于歌舞的欢乐世界中。他们热烈奔放地歌舞,跳的跳、唱的唱、芦笙声声地传递着苗族人民的喜悦和热情,飞歌阵阵地传递着苗家青年男女的倾情与爱慕……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婚姻缔结礼仪习惯 过扎苗寨青年男女通过认识并私定终身,互赠信物后,通过说媒、吃鸡酒、举办婚礼等活动完成婚姻仪式,从而组成一个新的家庭。 (一)说媒 过扎苗族男女青年婚姻形成方式虽然不同,但是托媒提亲少不了。男女青年通过谈情说爱,情投意合,双方自愿结为终身伴侣,虽然恋爱自主但不能自由结婚。因为还有一个做人的尊严束缚着他们,女方为求一个“值价”的尊严,要求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媒人的条件是:能说会道,夫妇健在,懂礼仪,善交往,善应酬的中老年家庭夫妇或男性。若是女方不经媒人到男方家成亲或随意到男方家来,将会遭人说闲话。如果婚事成了,男方家要送媒人一定的礼物作为酬谢,鉴于苗族人民乐于助人的本性,大多数媒人都不收礼品。 去提亲时,媒人要从女方家堂屋大门进入,把酒、糖等礼品交予女方家主人并明确示意来意,说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话语,女方家即明白其媒人的来意,正如苗族谚语云:“ghabnzhuakghuax,khuatyatduax(喜鹊道,客来到)”。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即为“放口气”,则说商量后回话;如果不同意,则找借口推脱,婉言谢绝。这个过程称之为“讨口气”。 媒合至少要进行三次,第一、二次女方即使同意也要佯装不同意,第三次,若女方家同意婚事,要议订定亲彩礼规格,才能最终拍板定案。随后便将媒人带来的酒糖等礼品分给在场的亲人共享。媒人随即或择吉日再次到女方家,提出吃鸡酒或猪酒相关事宜,并商议彩礼价等。 (二)吃鸡酒 吃鸡酒苗语称naoxghaibjeud,吃猪酒苗语称naoxnbuatjeud,曾经盛行“吃猪酒”,而如今只剩“吃鸡酒”流传于民间。吃鸡酒就是按照选择吉日,男方家请媒人、舅舅、叔叔、姑爹、伴郎和新郎按要求把彩礼带至女方家并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出发前,男方家要杀一对鸡(公母各一只),砍成八卦(八块)煮熟就餐后便出发,其中媒人吃公鸡头,舅舅吃母鸡头,依次分发给就餐的人们。男方家一行得到女方家大门前时,一般要唱“吃鸡酒”的歌方可进入女方家堂屋就坐,正如纳雍县水东乡猫寨村杨树全唱到“Bednghuakdrongbkutnyox,hmaotdanglbebndox。Bebnghuakkutluad,hmaotdanglbebndoxndat,duaxdluatmexbebntraidiblobqeutshaotmuakibnduasnenxzhangd”。意为:“我们赶牛场天黑了,我们赶兔场夜漆黑,来到你们家找一个歇处住宿嘛亲戚家”。随后就唱到赞颂新娘的词句,并一一询问舅舅、姑妈等是否同意这门亲事,这一事宜结束以后便进入堂屋中间入座,商议彩礼并予以交付给女方家。一切事宜商定后,女方家便杀一对鸡(公母各一只),按苗家习惯切成八卦(八块)煮熟,邀请女方家舅舅、姑爹等内亲陪同男方家一起就坐,摆上美酒佳肴,席间亦是歌声不断,并感谢女方家盛情款待。这就完成了吃鸡酒的全过程。 (三)举行婚礼 男女“吃鸡酒”订婚后,结婚的日辰由男方选择。结婚前一天,女方家办喜酒,请家族、亲戚和寨邻吃送亲酒,其中一部分人第二天要送亲。当晚女方家要举办“洗脚”晚会。 第二天,新娘新郎在一批送亲人陪同下,向男方家出发。走到新郎家堂屋大门前,不能立即进房,男方家请的解师早已站在门前,手提公鸡,口念祭词,并在新娘头上空绕三圈,苗语称:“siblisnyangb”,扫除沿途中遇到的邪气后方得进家,结束后就尽享美味佳肴。特别有趣的要数在男方家举行婚礼当夜在堂屋头吟唱古歌。是日也,把酒、水摆在堂屋中间,若是冬天,还要烧上篝火,男方家和女方家亲戚宾客在堂屋中间进行婚俗古歌篝火晚宴,歌颂苗家美好的爱情和勤劳朴素的家庭生活。
梳妆打扮的苗家姑娘
第三天送走女方送亲的客人,结婚仪式基本完成。 婚后第一年春节,夫妻要到娘家去拜年。男方家要在春节前做一斗二升糯米的粑粑。正月初二,小两口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背着粑粑和腊肉,前往娘家拜年。婚后的小两口第一次回娘家拜年,许多人家都来请他俩去吃饭,拿出自家做的香肠、腊肉等美味佳肴,盛情招待。三、婚姻家庭生活习惯 苗族历来就有自己文明的婚姻家庭,即一夫一妻制家庭。一般是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夫妻是构成苗族家庭的最基本条件。那么在家庭中,在劳动分工、家庭礼仪、财产继承方面又有哪些习惯呢? (一)家庭劳动方面的习惯。苗族家庭的劳动方面,男女两性有着明显的分工。俗话说:“男主外,女主内”。男子主要承担政治、经济、社会事务以及重体力劳动,女方主要承担家务劳动,如教育子女、缝补、织麻等。如遇农忙季节,如种粮、开垦等农活,两性具同承担。 (二)家庭成员赡养抚养习惯。苗族家庭内部,父母对子女有养育的义务,同样也有子女赡养的权利。一般苗族家庭子女皆孝顺,如有个别不孝敬父母,族人要干预或由宗族主持,采取必要的批评教育直至赔礼认错。 (三)婚姻家庭破裂处理习惯。一是关于离婚方面,如果夫妻之间感情出现破裂,夫妻不和,则由家族中的长辈或有威望的人士出面按民族习惯帮助调处,调处后实在无法挽回的,则按苗族习俗“男的不要女男包休,女的不要男女包休”的习惯予以处理。二是关于女方丈夫死亡,有“兄终弟即”、“弟死兄收”的习惯,但是必须征得双方同意,他人不得干涉,如果女方要另嫁,则要帮助处理丈夫丧事后方可外嫁,孩子可留给丈夫家家属照管,也可带走;如果男方妻子亡故,则可再娶。 (四)关于财产的继承习惯。在苗族家庭中,财产按其来源和性质,以不同的方式继承。母亲的嫁妆,由儿女继承,其余财产归儿子继承。老而无子的家庭,丈夫去世后由妻子继承,妻子死后由丈夫的同胞兄弟或亲侄子继承。老而无子,可收养侄子或异族人作为养子,养子具有财产继承权。无子有女者,可招女婿上门,女婿女儿有财产继承权。四、苗族婚姻家庭习惯蕴含的传统美德 过扎苗族婚姻家庭习惯,曾经是维护苗寨内部婚姻家庭和谐稳定的有力武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不断健全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虽然有的习惯已不再使用,但是大多数习惯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剖析过扎苗寨婚姻家庭习惯法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构建文明家风,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尊老爱幼。过扎苗族人民历来尊重长辈,爱护晚辈,比如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指手画脚,跷二郎腿;公公不得出入儿媳的房间,坐儿媳的床铺;大伯不得卧躺弟媳的床铺,不得与弟媳开玩笑;长辈和兄长在小辈面前说话要谨慎、掌握分寸;小辈向长辈求教或说话要文明礼貌;注重对小孩的教育,老辈经常在火塘边给小孩讲苗族民间历史、习俗等方面的故事等等。 (二)勤劳善良。由于过扎苗族家庭劳作,男女有着明显的分工,因此男耕女织、勤勤恳恳经营家庭,同时男女双方都很少吵架,注重对孩子勤劳善良品质的教育,给孩子树立榜样。比如通过优秀的苗族民间故事教育男孩要辛勤劳作,心地善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教育女孩要勤勤恳恳、心灵手巧,学习蜡染、刺绣等民族手工艺。 (三)夫妻和睦。过扎苗寨许多夫妻都是经过长时间恋爱后缔结良缘的,因此丈夫喜爱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关爱备至。生活中,男人主动承担重活,对待妻子语言文明礼貌亲切,夫妻同心,共同经营家庭。 (四)邻里互助。在过扎苗寨,不管红白喜事,还是遇到天灾人祸,都特别团结,大家互帮互助,一家有事,大家帮忙。比如发展到现在,过扎苗寨还成立的有互帮互助的民间自由组合团体,苗语叫qodshangf(雀尚),这个组织的起源还无法考证,但是只要哪家老人去世,这个组织的人们就会自觉地凑煤、苞谷或钱等来帮忙主人家度过难关,如今变成只要结婚了的每家凑30斤煤、10元钱,家家如此,户户一样,这就是过扎苗寨邻里互助的铁证。
(文/张崇龙;来源/《乌蒙论坛》;图/来自网络)
花园苗寨→文化苗寨→产业苗寨→旅游苗寨→幸福苗寨
主编:罗国锦
副主编:陶兴华王旭东张崇龙杨刚胡吉云王刚王大全罗坤
编辑:王琳杨银象张礼海杨荣文朱建平杨儒翰杨春海罗福康
推介苗族历史文化,服务苗族地区脱贫小康。敬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