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诉讼服务中心办理立案登记
诉源治理,是人民法院破解“案多人少”矛盾的治本之策,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关键举措。
为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纳雍县人民法院抓住“牛鼻子”,将重心转向强化诉源治理方面,诉源治理工作落地见效。
探路奇招:先“点”后“面”
“能调不判”历来都是法院处理诉讼案件的初衷。纳雍县人民法院选择诉调对接作为创新奇招,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推进,综治协调、社会参与,实现法治保障。
最初,诉调对接只在矿群纠纷较多的勺窝镇试水。
年,勺窝镇成功经验被复制,由点到面在该县推广,实现乡镇诉调对接工作站全覆盖。
截至目前,该县各乡(镇、街道)成立法官工作站20个,诉调对接工作站31个,先后与县交通、人社等部门联合设立诉前调解组织9个,实现了司法确认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的程序过渡和无缝对接。
至今,诉调对接工作站、诉前调解组织共化解纠纷余件。
调解变招:以“委”补“派”
该法院制定与诉调对接相衔接的9个《实施方案》。得到批准后,在乡(镇、街道)以及县直重点部门,分头建立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并为中心培训大批人员,委托他们在中心代替法院履行调解职能。委托人员调解的案件,经过法院司法确认后,具备法律效力。
年8月,委托调解正式启航,到年底,委托调解见效,4个月调解纠纷件,其中委托该县工商联调解中心调解商品房销售、物业服务纠纷等,开启了“商人治商”调解模式。年,法院委托的该县工商联调解中心共受理诉前调解件,调结件,调成件,缓解了司法审判的压力,诉讼服务中心荣获“法治毕节”创建先进集体。
分流妙招:化“整”为“零”
该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在对诉讼案件难易程度作出评估后,不断优化“分、调、裁、审”的权重,本着先“调”后“裁”再“审”原则,优先分流案件走调解程序,调解不成的再通过速裁方式解决,速裁不成的再走审判程序,达成有序分流、多元调解、专职速裁、精细审理的法治目标,将该县整体的司法诉讼案件化“整”为“零”。
近两年,在诉讼服务中心的统筹下,件案件推送到调解平台,件案件转移到速裁团队,诉讼辅导、委托调解、案件速裁、法庭审判紧紧铆合成了一道闭合链,成了社会矛盾纠纷外溢的“防火墙”。
便民新招:一“减”一“增”
首先,集成律师服务、银行业务、邮政专递、集约送达等外部服务,为当事人提供多元化的诉讼服务。
其次,率先在全省基层法院中,取消人民法庭按片区立案、执行立案申请人提交《裁判文书生效证明》等事项。这一“减”,减去了当事人的麻烦,得到了群众好评。
再次,延伸司法触角,指导勺窝、张家湾两镇打造“无讼村”,引导群众选择非诉讼渠道解决矛盾纠纷,从源头上控制诉讼增量,把有限的审判资源集中在疑难复杂案件的解决上。
年11月13日,该法院联合县司法局、民革纳雍工委等,采取现场普法加上诉前调解的方式,及时化解3起征地赔偿纠纷引发的上访案。
创新绝招:“隔空调解”
该法院借助信息化平台,将其作为诉前调解“主阵地”,发挥信息化平台高效、便捷的调解优势。
年以来,在毕节市“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大背景下,通过“多元调解+速裁”治理诉源,先后开通云上法庭在线平台、贵州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网上保全系统等线上诉讼平台,实现了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和在线现场调解、远程调解、异步调解、诉讼保全等全流程服务。截至目前,该法院在线平台的线上调解案件件,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调解申请和线上解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