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厍东乡关李子村穷窝窝变富美村

李子村是厍东关乡一个隐匿于大山之间的小村落,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为户人,其中少数民族同胞就占了人,占总人口的87%,贫困发生率达50%,6月5日,在纳雍县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这里。

远远望去,这是一个被两座大山夹着的村子,村口是一条狭长的平地,后来从村干部的口中才得知这是村里最大的一块平地。   站在村公所门口,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整的小广场,整洁的通村、通组路一直延伸至山后的人家,路两旁散布着青砖碧瓦的新民居,扶贫车间里不时传出缝纫机嗒嗒嗒……地声音,平静祥和的李子村似乎和深度贫困村这几个字一点也搭不上边。

“你别看李子村现在是这样,就在18年的时候,路上都还是牛羊粪便,好多路都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就不能出门。”今年22岁的罗光美是外来媳妇,如今在扶贫车间当上了车间主任,两年来,她亲眼见证了李子村从“穷窝窝”到“新农村”的蜕变。   “谈恋爱时,和男朋友来到李子村,到村口我就不想进去了,感觉太落后了,房子也不好,到处都是畜生的粪便,一点也不想嫁到这里。后来每年过来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才改变了想法。”罗光美笑着说,现在李子村比自家村里都还要漂亮,而且出门就能上班,一个月元加提成,还能休息4天,生活特别惬意。

见证李子村变化的还有金丽,年,她通过扶贫特岗考试来到了这里。   “来之前我在脑海里想过很多遍这里的贫困程度,但亲自到村里还是吓了我一跳。”受过高等教育的金丽一心想要改变李子村的贫困面貌。   一个地方的致贫原因是复杂的,想要改变并没有那么简单。金丽与村干部商量决定先从思想上下功夫,年,村里开办了讲习所,每周两次把村民集中起来,由各单位专人负责宣传政策、文化知识、移风易俗等内容。   “除了在讲习所集中宣讲,我们还通过院坝会、田间会、火边会等所有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来宣传政策,那时每天都要背上一壶水才出门。”金丽说。   为更好服务群众,提升就业水平,年7月,李子村开办了脱贫攻坚夜校,抽调老师、农技专家等教授群众文化知识,培训就业技能。截至目前,已培训余人。   只要真心付出就一定会有回应。慢慢地李子村有了变化,乡亲们的房屋变得干净整洁起来,街上牛羊的粪便也少了,脱贫攻坚拉开帷幕后,各方的资金更是向李子村汇集,一条条水泥路把李子村各组串联了起来,产业发展更是提上了日程。   “李子村林地面积.68亩,耕地面积亩,全村仅有3个50亩以上的平地,年底,我们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利用这3个平地集中发展了食用菌、辣椒种植、精品水果等产业。”金丽指着眼前的食用菌大棚告诉记者,下午就有专人过来收购平菇。   “收成不错嘛,今天采了多少斤,叫了几个乡亲一起干活?”金丽问。   “今天采了斤左右,出菇量有点大,叫了10个村民一起采摘、晒菇。”回答的是当地村民李从芬,因为踏实肯干,现在已经是基地的管理,一个月有元工资。   据了解,该食用菌基地有8个大棚,存菌棒3.94万棒,常年可解决10余人务工需求。3个产业基地加上扶贫车间,常年可解决70余人的务工需求。   “每个菌棒购价4.5元,人工费0.5元,产量4-5斤,目前以每斤2元批发,除去所有费用,每个菌棒纯收入3元,每半年一周期,年收入可达23万元。”金丽表示,这两年李子村还相继发展了辣椒亩,种植马铃薯亩,村集体经济累积到7万元。预计今年全村年产值超百万元。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就业同样不能落下。该村一手抓产业,一手抓就业,将脱贫攻坚推向了新的高度。   “通过就业技能培训,我们村名劳动力中已组织外出务工人,主要集中在广东一带。”金丽表示,针对不便外出的村民,李子村还开发了81个公益性岗位,帮助村民增收,补贴家用。   通过“产业+就业”该村的人均收入已超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元,贫困发生率从当初的50%下降至贫困发生率4.73%。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夏民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yongzx.com/nyxxw/1637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