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纳雍县结合乡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人员编制紧缺、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实际,参照“特岗教师”“计生特岗”等做法,创造条件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了余名扶贫特设岗位工作人员,定向定点投入农村一线脱贫攻坚主战场,构建事业、感情、待遇“三留人”格局,打造不走的“扶贫特军”。4年来,扶贫特岗在条件十分艰苦的乡村一线鏖战贫困,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事业留人不愿走。立足于脱贫攻坚需要,把村一级作为攻坚主战场,定编定岗定人,扎根一线,专门从事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定编制。统筹县直事业单位中的空编数,按照非贫困乡镇4名、贫困乡镇5名,一类贫困村2名,二、三类贫困村各1名,将编制下调到乡镇一级,以村为工作主阵地;在全县26个乡镇成立扶贫工作站,增设扶贫特岗编制名,在个贫困村设立扶贫工作队,增设扶贫特岗编制名。二是定标准。通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程序,选聘名扶贫工作站人员和扶贫特岗人员,平均年龄25岁,正是奉献青春的最美年华;扶贫工作站人员本科以上学历,扶贫特岗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不限专业、不限户籍,共有人报考,录取率4.3%,接近国家公务员考试平均录取率。三是定岗位。乡镇扶贫特岗人员1年试用期满后转为正式编制人员,前4年保持岗位不变,不参加任何形式和任何单位的招录考试;驻村扶贫特岗人员3年试用期内保持岗位不变,试用期满后,经综合考核合格转为所在乡镇正式编制事业人员,2年内不能流动到其他乡镇,不能参加任何形式和任何单位的招录考试。确保年以前扶贫特岗队伍稳定,保障脱贫攻坚一线战斗力,目前人已转为正式编制。
二、感情留人不想走。扶贫特岗常年驻扎在乡村,每月坚持在在岗工作20天以上,与一线干部同吃同住、昼夜并肩战斗,与群众面对面解难题、谋发展,培养和沉淀了深厚的鱼水之情。一是引领发展传恩情。扶贫特岗扶贫特岗知识面广、思想进步、综合素质较高,全部加入村级“讲习员”队伍,在讲习阵地、群众家中、田间地头等开展集中讲习和流动讲习,向群众开展感恩教育,当好政策落地“传声筒”,参与研究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对推动农村产业革命,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提高群众满意度等起到有力推动作用,成为群众“知音人”。二是走村串户结亲情。扶贫特岗点对点开展结对帮扶,使原每个驻村干部平均服务名贫困群众减少到服务名,增加了农村干部直接服务贫困群众的密度。每天走村串户开展动态筛查,深入摸排了解群众各种信息和生产生活情况,各村均完成多轮全排全查,做到户户见面、常态见面,全县90%以上扶贫特岗已成为开口能说、问策能对、遇事能办的“明白人”。三是排忧解难添深情。扶贫特岗充分发挥向上要力、向外借力的纽带作用,主动争取政策支持,对接资金、项目、技术等有效落实,全过程参与村级决策,将民声民意转化为脱贫扶持措施,已累计为群众解决2万多个具体问题,起到化民怨、解难题的效果,成为群众“贴心人”。
三、待遇留人不会走。对扶贫特岗采取特殊激励政策,提供有力保障,让他们感受到靠头、尝得到甜头、能看到盼头,安心扎根、放心耕耘。一是福利待遇同酬。扶贫特岗人员试用期内,工资发放以及其他津补贴比照本县同等条件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标准执行,纳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管理,转为正式编制人员后,工龄从签订特岗聘用合同之月起计算;按规定为扶贫特岗缴纳社会保险,享受在职在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待遇;户口根据本人自愿,可留在原籍,也可迁至工作所在地的乡镇,人事档案由县人社局进行管理。二是评先选优同等。注重典型模范挖掘打造,对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扶贫特岗”进行表彰,并积极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县脱贫攻坚“群英谱”中占有重要的比例。4年来,26名“扶贫特岗”获省级和市级表彰、33名“扶贫特岗”被评为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们中,有把孩子生在了扶贫路上的羊场乡奢嘎村驻村“扶贫特岗”王艳,还有把一家三代搬进村委会的昆寨乡夹岩村“扶贫特岗”黄满,有被授予纳雍县脱贫攻坚“十大标兵”的骔岭镇腰岩村扶贫特岗王阳。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贫困群众,激励了纳雍扶贫干部。三是培养选拔同步。按照“应任尽任、精准比对、人岗相适、便于工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将符合条件的扶贫特岗就地吸纳转化,选任为村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主任助理等职务。截至目前,名扶贫特岗已担任村干部,其中担任支部书记的74人、任支委负责人的24人、任支部副书记的7人、任村委负责人的人、任主任助理的人,成为了驻守农村基层的“常备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