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阳长镇跳花坡社区居民杨茗刻骨铭心的记忆,几乎停留在父母相继倒下的那些日子——不到两年,父母先后去世,自己还遭遇一场车祸,既着雷打,又被火烧。直到今天,生活的阳光才渐渐抚平留在杨茗心中的创伤。
年,杨茗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杨茗还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分校读书。当时,母亲病重的消息,硬把杨茗从重庆拽回了纳雍。
回到家,看到母亲病恹恹的,杨茗心里不是味。
父母身体都不好,勉强种点庄稼,凑的钱都花在杨茗的学业上。母亲如今病倒,杨茗找三亲六戚了借钱,医院看了个遍,没查出任何病因,一年时间就已过去。
杨茗再次找亲友借钱,医院检查,仍是无果。医院,病因确诊:消化道穿孔,晚期。
瞬间,杨茗全身发凉,几乎昏倒。医生告诉他:“可以手术,需预交手术费4万元,但不敢保证病人能存活。”
母亲听到后,主动要求出院。回家第三天,母亲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走了,杨茗想以苗家人的礼仪把丧事办好。可周围寨子里都没办丧事用的芦笙。杨茗带上礼物,到寨乐镇借来芦笙,把母亲的后事理料了,母亲入土为安。
母亲坟头的草还没长起来,杨茗就想出去打工,父亲委婉地把他留下:“家里就剩你和我,你再出门,我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谁来管?”杨茗不得已留了下来,和父亲一起干农活,养鸡,生活渐渐走向平静。
杨明时常梦到母亲,梦到给母亲吹芦笙的一幕幕。这给了他启发——闲暇,他拿出舅舅借给他的芦笙一遍遍研究,最终,仿制出了两把芦笙。
时间又在平静中过去了一年半,这时杨茗发现原来嗜烟的父亲只要一抽烟就咳,不停地咳。杨茗预感不妙,拿出仅有的几千元钱医院检查,结果确认父亲患了肺炎消化道感染,而且到了晚期!
父亲住院一段时间后,病情有所好转,要求回家调养。出院两个月,父亲就卧床不起。又过了45天,父亲就撒手人寰。父亲去世,杨茗格外冷静地用自制的芦笙送上父亲最后一程。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亲的丧事办结,乱七八糟的思绪天天萦绕在杨茗的内心深处。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天,杨茗骑摩托车到街上接一个朋友,由于是夜间骑车,他不慎撞了人,致其骨折,杨茗最终需要赔偿对方1.5万元。此时的杨茗处处欠债,哪来的钱。无奈,杨茗只好刷信用卡支付。对年仅22岁的杨茗来说,这是一种怎样的致命打击? 一路走来,处处荆棘,人生何去何从?为父母吹芦笙送葬的一幕幕,时常浮现在眼前,杨茗想:父母去世都需要芦笙,为何不做芦笙?于是,杨茗就下定决心做芦笙。
杨茗制作芦笙
杨茗开始拜师学了制作,芦笙制作得更加有模有样了,很多人也愿掏钱买他的芦笙了。
年5月10日,母亲去世两周年时,杨茗的第一把芦笙卖出去了,卖了元钱。收到钱,泪水打湿了杨茗的眼眶:“现在儿子也有一份谋生的手艺了!”之后,陆陆续续有人找杨茗订芦笙,从此,杨茗的生活有了转机。
如何扩大销路?杨茗发现,卖民族服饰的,卖烟斗的,都可以在快手抖音上销售。杨茗于是开通了快手号,建起了粉丝群,每天定时直播芦笙产品。
在快手上,买家发现芦笙质量不错,就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