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变凤凰的传奇毕节日报纳雍县勺窝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精彩片段。很多人会问:这样的场景,究竟有没有现实版?答案是肯定的。五一村王家岩组(钟馗摄)桃花源的现实版,在今天的毕节试验区就有很多。其中,纳雍勺窝乡的五一村就很典型,五一村的王家岩组更典型。5月末,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从勺窝街上沿着一路开放的花朵,穿行于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山林,来到勺窝乡五一村王家岩组。全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现场观摩会在五一村召开(钟馗摄)

山峰雄奇而多姿,田土开阔而肥沃。茂林修竹映人居,回环阡陌通各户。这是王家岩给人的第一印象。

“外面有人看到我们五一村的照片,还以为是电脑处理过的。”刚进村,略显羞涩的王家岩组村民罗琴,就道出了自己的“不满”。

五一村王家岩的人,过去的日子,用他们自己的土话讲,穷得就剩三个字:紧巴巴。而今天,几乎是一天一变的王家岩,同样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精气神。

“一样是三个字,差距之大,不言自明。户户串通的水泥路,下面还安好了排水管道,路上莫说牲畜粪便,连一张纸屑都不会看见。村民们干活时是农民,下班了就像干部。”勺窝乡宣传委员彭庆圆的这句话像是在“吹大牛”。

以往,人们提到王家岩组,十有八九都是给“恶评”:村内脏乱差,村民刁钻滑。当然,变化是否真有这么大?村民素质是否有如此之高?彭委员是否夸大其词?走村串寨看个究竟,便可知真假。

三年前来到五一驻村的乡干部李智边走边聊,他说,起初他来五一上班时,路烂到无法形容,摩托车都难以进村,他从家里来上班要步行40分钟,从乡里来上班“更惨”,要步行80分钟。

“开始来的时候,光是‘断案’都累惨了。处理的全部是一些鸡毛蒜皮、偷鸡摸狗的事。”李智说,“而现在在这里,干群一心,经过三年努力,走路不脏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这里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五一村一角(钟馗摄)穿梭于王家岩穿青人特色民居群内,结伴去劳作的村民们三三两两,欢声笑语。来到他们家里,家具农具整齐划一,屋里屋外的卫生整洁,不得不让人佩服。“我家连窗台都是一尘不染的。”王加祥说,“从内到外的形象气质佳,王家岩家家可做代表”。说话间,王加祥两岁半的孙女王金艳,看到地上一点垃圾,便主动捡起来丢到垃圾桶。“言传身教,大人怎样做,孩子就会怎样学。”王加祥说。来到寨子边上村民王加义家时,敲了几道门都没有人回应。随行的勺窝乡妇联主席翟萍志,直接推开王加义家没有上锁的门说:“进来歇歇吧,就像走进自己家一样”。五一村一角(钟馗摄)站在“制高点”处的王加义家门口,沿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王家岩俯瞰五一——大路小路路路畅通,太阳能路灯立于道旁,象征着现代农业的“浩浩荡荡”的大棚在坝子中间延伸,人们三三两两地在其间劳作,欢笑声不断回荡在五一村的两排大山之间。“去年,我们还专门到黔西雨朵镇、织金三甲乡等地去学习,回来后当义务宣传员,变被动为主动,发动差的人家跟上脚步,群众们都很听话!所以五一才在短短时间内,变得美丽了。用老人们的话说,像是土鸡变成了凤凰了!”王加祥说。“五一村这几年变化大,好像是从书上搬下来似的。”村民王加华高兴得合不拢嘴,“出门在外,别人问我来自哪里,我就用力拍着胸脯大声讲:勺窝乡五一村了嘛!”乡里主导、村里主抓、农民主体,打起前所未有的精气神,五一村“美丽乡村”建设,不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还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和自豪感,短时间之内就打造了“美丽乡村”升级版。说直线飞跃的五一为现实版的桃花源,一点也不为过。

作者:王纯亮刘靖林许学义

来源:《毕节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yongzx.com/nyxfc/119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