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韩磊毕节发布
乌蒙腹地,开放画卷渐次铺展——开放通道建设快马加鞭,“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构建齐头并进,昔日闭塞的内陆山区如今变成了“高速平原”。沿着这些交通大道,毕节正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开放大潮奔涌而来——设立毕节海关,开通跨境电商,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贵人服务·毕须办”政务服务品牌建设,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不断吸引和利用外资,制度型开放按下“快进键”。
从“县县通高速公路”到“组组通硬化路”,从“手无寸铁”到“高铁时代”,从“飞鸟不通”到“一飞冲天”,交通让毕节借船出海,加速形成开放新格局;从“提篮小卖”到“毕货出海”,从“落后闭塞”到“宜居宜业”,从“一窗通办”到“贵人服务·毕须办”,改革让毕节活力迸发,不断提升开放新形象。
去年5月26日,省委书记谌贻琴在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说:“今日之贵州,发展条件十分优越,开放发展格局实现历史性重塑!”这是对包括毕节在内的全省不断迈向高水平开放最生动、最贴切、最凝练的概括。
在全面开放、高水平开放之路上,新时代的毕节正栉风沐雨、勇毅前行。
畅通开放通道拉近时空距离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古人用诗句道尽黔道之难。
打开贵州地图,不沿江、不沿边、不临海,等高线弯曲密集——这是毕节在贵州版图上的位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毕节人是落寞和无奈的,“人背马驮”“天晴慢慢走,下雨拿过爬”的运输及出行方式,一度让毕节人民吃尽了苦头,毕节也由此被贴上了贫困落后的标签。
“要想富,先修路。”虽是民谚,却是从古至今、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打破天堑阻隔,重构区位优势,成为毕节人谋求发展、扩大开放的首要任务。
年之前,毕节一寸高速公路都没有。年12月31日,随着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正式通车,毕节结束了“零高速”的尴尬历史。
至此,毕节开放通道建设按下“快进键”:年12月31日,黔大高速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建成通车;年10月22日,厦蓉高速织金至纳雍段正式通车运营,毕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县县通高速”;年,随着毕节至二龙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开启了毕节交通大进大出、畅通无阻的新局面。
在公路网建设不断完善的同时,毕节高速铁路、空中交通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
年12月16日,被誉为中国第一条“山区高铁”的成贵高铁通车,结束了毕节不通高铁的历史,也让毕节走向了开放前沿。“高铁时代”的到来,拉近了毕节对外开放的时空距离,推动毕节加快融入黔中、成渝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大局。
年,飞雄机场降下了第一架航班,打通了毕节对外联系的“空中走廊”。随着机场航线的不断增加,连接发达地区、通达重点旅游城市,为毕节开放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着力构建大进大出的“大交通”格局进程中,毕节的内河航运条件也逐步得到了改善,索风营、东风湖、洪家渡等内河码头相继建成,水路运输综合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
从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筑“石门道”、明代兴建“龙场九驿”和“茶马古道”,到如今的交通线网纵横交错,毕节人追逐的通江达海梦逐步变成了现实。
从百步九折萦岩峦,到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毕节人民通过削平山岭铺大道,跨越江河架虹桥,构建起开放之路、发展之路、富强之路。
打开山门连接内外。交通的巨变,打通了毕节开放的物理通道,推动加快形成以大交通带动大物流、大交通发展大旅游、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大交通推进大协作的大开放格局。
与开放通道节节攀升同步,毕节跨越式发展已然成势!
做优开放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1月4日,毕节海关首单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报关单成功申报,标志着毕节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模式正式开通,外贸出口通道实现新突破。
时间回溯到年。这一年的12月14日,经中央编办核准,海关总署同意设立隶属于贵阳海关的毕节海关。年7月23日,毕节海关正式挂牌成立,毕节从此结束了没有海关的历史。
对于地处内陆山区的毕节而言,海关相对崭新和陌生。但它却是毕节“走出去”实现更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对便利企业办理进出口通关业务和助力“毕货出海”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窗子,才能实现空气对流,新鲜空气才能进来。实施扩大开放,努力与国际市场接轨,毕节积极主动寻求突破——
年1月26日,毕节5万公斤白萝卜出口迪拜;年10月,纳雍府茗香茶叶有限公司31.5吨茶叶分批出口到菲律宾等地;年3月10日,金沙县供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出境葡萄果园注册登记资格,成为全省首个出境葡萄果园……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跨境经贸往来业务的不断增多,年12月24日,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优米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跨境电商学院,致力于跨境电商人才的培育,实现了毕节跨境电商专业教育“零”的突破。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越来越多的“毕节制造”“毕节味道”走向国际市场,形成全方位、高层次的开放新格局。
发展开放型经济不但要“走出去”,还要想方设法“引进来”。看重毕节良好的投资环境,外资企业宝蜜贸易有限公司到赫章县投资兴业;一次短暂的考察,就让东莞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落地七星关区;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广东到毕节投资的企业……随着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选择到毕节投资发展。
一批批东部优强企业的落地,使得毕节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黔中”等经济圈的合作更加紧密。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为吸引更多优强企业到毕节投资,毕节着力打造服务和效率高于周边、成本和负担低于周边的营商环境“毕节高地”——全力打造“贵人服务·毕须办”政务服务品牌,市级政务大厅实行“便民服务5+2周末办事不打烊”,推行“四减一降”集成套餐,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建成全省首家5G智慧办税大厅……生机迸发、诚意满满的毕节,已成为创业兴业的热土。
从接踵而至的企业和客商的足音里,从不断优化的“贵人服务”理念中,我们能感知毕节营商环境的美好未来,听到毕节经济发展的脉动!
完善开放机制重塑开放格局
时下,位于威宁自治县牛栏江畔的和平村早熟蔬菜基地里,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小瓜、晚菜薹进入采收期。依托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每天上百吨高山冷凉蔬菜从这里分拣、打冷后运往粤港澳大湾区,走上广州市民的餐桌。
毕节和广州,一个在山的这边,一个在海的那头——海阔山高,山海同行,山和海的“牵手”,让毕节赢得更大开放空间。
近年来,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毕节着力加强与东部省市的区域互动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毕节与广东两地共同打造的“广东企业+毕节资源”“广东市场+毕节产品”“广东总部+毕节基地”“广东研发+毕节制造”等经济合作新模式,产生了显著效应。
目前,毕节高新区已有19家广东锂电池企业落户,其中规上企业12家,涉及正负极材料、添加剂、电解液、电池消费品、电芯等产业。各企业抢抓打造“西部锂都、中国锂谷”的大好机遇,持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锂电池产业集群。
通过“广东总部+毕节基地”合作模式,东莞超盈集团相继在毕节黔西、威宁、七星关建起“质品服饰”“高湖服饰”“星美服饰”三个大规模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产业园,年产值达5亿元,吸纳就业余人。
同时,开放还需要搭建平台广交朋友。每年的数博会都会在毕节设立分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酒博会等活动大型活动中也都有毕节的身影。
此外,毕节还注重加强与贵阳、遵义、六盘水等兄弟市州和周边云南、四川、广西等省份在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推进落实与有关省市的战略合作协议。
新国发2号文件将贵州定位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为贵州发展带来新机遇。毕节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快毕节国际内陆港建设,打造毕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川滇黔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推动毕节融入国内大循环,不断提升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包容成就不凡,开放赢得未来。踏上新的征程,毕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精神,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擘画的“一区三高地、五个新毕节”美好蓝图,畅通对内对外开放通道、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为贵州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强大动能,以高水平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格局,闯出新天地!
阅读推荐
原标题:《“高速平原”通江达海“山海联动”共闯新路——毕节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