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

近年来,纳雍县紧扣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部署,高质量推动食用菌产业链裂变式发展,打造了集“科技研发、菌种繁育、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食用菌产业成为了纳雍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助力。

一、纳雍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解析(一)环境优势

纳雍县位于东经°55′40″-°38′04″,北纬26°30′16″-27°05′54″,地处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东南部,全县平均海拔米。全县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日照.9小时,年均降雨量.5毫米,无霜期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多雾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食用菌绝佳生长环境。

(二)产品优势

纳雍县以贵州珍稀特色食用菌红托竹荪为主导,力争打造“贵州竹荪一流品牌”。纳雍县选择贵州珍稀特色食用菌红托竹荪为主导产品,精准识别了红托竹荪的“特色”性及市场开发前景。

红托竹荪因“特色”而珍稀,市场前景广阔。红托竹荪为贵州最具特色的食用菌之一,与福建的长裙竹荪、四川的棘托竹荪形成“三足”鼎立。红托竹荪为竹荪类产品中的精品,其品质远优于福建的长裙竹荪,与长裙竹荪相比,无臭味,因此只有红托竹荪可以鲜销,具有独特的竞争力,目前红托竹荪鲜竹蛋和鲜竹花已被市场广泛接受。制约红托竹荪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已实现突破,产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保证,竞争力远超过长裙竹荪,红托竹荪有望全面占领高端市场,市场前景广阔。

(三)技术优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纳雍县组建了核心企业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统筹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整套食用菌生产种植技术,截至目前已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纳雍县食用菌生产种植液体菌种生产、菌棒质量控制、大棚筐栽调控“三大技术”处于行业前列,奠定了纳雍县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基础。

液体菌种生产技术优势,实现工厂化生产应用。在液体菌种生产应用上,金蟾大山公司通过不断优化液体菌种配方,实现了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应用,与固体菌种相比,液体菌种的应用有效缩短了菌种繁育时间3个月以上。

菌棒质量控制技术优势。金蟾大山公司高度重视菌棒质量控制,生产菌棒通过了ISO质量体系认证,菌棒污染率有效控制在5%以内,远低于行业菌棒污水率,大大降低了菌棒生产成本。同时,金蟾大山红托竹荪菌棒出菇产量及品质高于市场红托竹荪菌棒,高质量红托竹荪产品为纳雍县抢占市场及打造品牌奠定了基础。

大棚筐栽调控技术优势。金蟾大山公司突破了传统栽培模式,首创了国内红托竹荪四季出菇大棚立体筐栽模式,大棚筐栽调控技术基本成型,已实现红托竹荪四季出菇,解决了市场冬季无鲜品销售的问题,为红托竹荪规模化生产种植奠定了基础。

(四)政策优势

纳雍县是贵州省食用菌产业裂变县,食用菌产业作为贵州省特色产业,省、市、县均出台多项政策及措施支持鼓励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贵州省食用菌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毕节市蔬菜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毕节市食用菌产业裂变发展支持政策(试行)》《纳雍县年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纳雍县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等文件从土地、基础设施、生产设施、财税、金融、科研配套等多方位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和牢固保障。

(五)品牌优势

纳雍县高度重视食用菌质量控制及品牌建设,菌棒通过了“ISO”质量体系认证,红托竹荪产品通过了“ISO”及“HACCP”质量体系认证,经过多家权威机构检测,“金蟾大山”食用菌产品无硫、重金属、农残等指标远优于国家标准。“金蟾大山”食用菌产品市场已在全国铺开,销往北京、上海、四川、陕西、福建、湖南、云南、重庆、广东、广西、辽宁、台湾等地,市场反馈良好、产品供不应求。

二、纳雍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自年实施以来,纳雍县食用菌产业以贵州珍稀特色食用菌红托竹荪为主导产品,致力于打造“贵州竹荪一流品牌”,现已基本形成集“科技研发、菌种繁育、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纳雍县食用菌产业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成为了全县产业扶贫典范,核心企业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获批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贵州省就业扶贫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等。

(一)纳雍县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

纳雍县食用菌产业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种植模式,组建核心企业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统筹产业发展。由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负责产业前端菌棒生产工作、后端产品销售工作,中间种植端在公司的技术指导下由合作社或大户负责,该模式能有效激发群众积极参与食用菌产业种植获取经济收入,与公司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村级综合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纳雍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

菌种繁育规模化。纳雍县食用菌产业菌种繁育以液体菌种为主,主要生产红托竹荪、黑木耳、玉耳、虎奶菇等液体菌种。配置L发酵罐56个、L发酵罐6个、L发酵罐4个,通过优化发酵罐工艺配方,发酵罐培养周期有效控制在7天内,目前已经可以实现液体菌种周年化稳定生产及供应,日可供应接种菌棒10万棒,满足全县菌棒生产需求。

菌棒生产规模化。纳雍县建成占地面积75.88亩的标准化食用菌菌棒生产厂1个,达到了年产菌棒万棒的生产能力,实现了食用菌菌棒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在满足全县食用菌种植菌棒需求的同时,对外进行菌棒订制生产。

基地种植规模化。纳雍县首创红托竹荪大棚立体筐栽模式,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实现了红托竹荪四季出菇。现已建成红托竹荪基地5个共计个四季出菇大棚,其中寨乐基地个大棚、锅圈岩基地个大棚、董地基地个大棚、乐治基地个大棚、羊场基地个大棚,并陆续投入种植,满产可实现年产红托竹荪鲜品吨,产值达2.5亿元。同时,大力推广红托竹荪林下及仿野生种植,已种植1余亩,可产红托竹荪鲜品余吨,实现产值0余万元。

(三)纳雍县食用菌产业扶贫典范

纳雍县食用菌产业为全县扶贫产业之一,在脱贫攻坚期间为纳雍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成为了纳雍县产业扶贫典范。产业分红扶贫典范:脱贫攻坚期间,在金蟾大山公司的统筹下,纳雍县食用菌产业通过保底分红方式累计发放分红资金.7万元,用于利益联结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食用菌产业成为了全县产业分红扶贫典范,金蟾大山公司成为了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就业扶贫典范:纳雍县食用菌产业以金蟾大山公司为核心,着力产业就业扶贫效应,金蟾大山公司现有在册干部职工余人,种植基地临时日用工余人,其中在职脱贫贫困户75人,就业人员月平均工作达到了元以上,该公司成为了贵州省就业扶贫示范基地。

(四)纳雍县食用菌产业不足之处

技术瓶颈待攻克。纳雍县食用菌产业以贵州珍稀特色食用菌红托竹荪为主导产品,鉴于该产品特性,土壤连作问题及病虫害防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种植过红托竹荪的土壤必须要间隔3年至5年才能重新用于种植,土壤不能实现连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红托竹荪种植病虫害问题为行业内问题,目前只能以预防为主,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托竹荪种植产量。土壤连作问题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成为了急需攻克的影响红托竹荪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产业链条待完善。纳雍县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食用菌产品产量逐步增加,进一步强化精深加工品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目前,纳雍县食用菌产业以纯产品销售为主,所涉及的加工产品有竹荪鸡汤、竹荪面条、竹荪月饼、竹荪饼干等,产品加工还比较粗放,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

三、纳雍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浅析(一)做好产业改革

调整产业运营模式。根据全县食用菌产业运营实际,不断完善四季出菇大棚种植技术确保出菇产量提升,抢抓林下及仿野生种植扩大种植规模,探索红托竹荪工厂化出菇新模式降低种植成本,不断扩大产业种植面积,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实施,全面提升产业覆盖面,多种模式种植推动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门路,确保食用菌产业能够尽快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如:在乡村建立农业现代化产业园等),积极开发食用菌深加工新产品,确保食用菌产品附加值提升及突出品牌效应(如:开发竹荪化妆品、调味料等深加工产品)。

(二)强化产业规划

科学规划产业项目。紧紧围绕打造健全完善的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大方向,结合乡村振兴科学规划食用菌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到村到户发展,增加产业覆盖面,提升产业凝聚力,确保产业主导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引导农户参与提升经济收入,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

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围绕产业发展实际加大技术研发力度,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还未解决的重茬土接茬利用(土壤只能用一次,用过的土壤要间隔3-5年后才能再用)、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菌种、菌棒生产技术及基地种植各项生产技术,确保产业技术最新、最全、最齐,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利益联结农户增收。提高农户经济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更多农户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在产业联结农户上下功夫,在县域内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吸引农户参与产业获取就业务工收入,引导农户发展产业获取利益收入,多渠道加大农户参与发展食用菌产业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户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yongzx.com/nyxly/145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