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从纳雍县城向北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近百公里,穿过九里十八弯的盘山公路,记者终于来到了羊场乡发宝村。站在村公所门口放眼望去,层峦叠嶂,云雾袅绕,一束阳光穿云而过,照射在金蟾大山上,把整个村都衬托得熠熠生辉。
村民在马铃薯基地务工
同其他深度贫困村一样,由于距离县城过远、交通闭塞,该村一度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年刚来村里时就只有一条通村路,要下组就只能靠摩托车,有些组摩托车也到不了,只能靠走,一走就是几个小时,条件真的很艰苦,心里面都打了好几次退堂鼓。”谈起以前,驻村干部李元杰一阵感慨。 好在,脱贫攻坚拉开帷幕后,发宝村也终于迎来了摆脱贫困的契机。“要想脱贫就必须先修路,交通不便,何谈经济发展。”李元杰说,驻村后他便抓住该村贫困的“病灶”所在,大力发展交通基础建设。 2.6、1.9、0.6……李元杰向记者细数着几年来发宝村的通组路建设情况。“最后条路是年10月竣工的,这几年一共修了16公里左右。”
李元杰在马铃薯基地检查长势
通村、通组路的建成,犹如血管一样,联通了发宝村的家家户户,盘活了整个村的经济活力。 “交通便捷后,我们以‘公司+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发展了亩脱毒马铃薯,覆盖贫困户户人,平时村民在基地务工元一天。成熟后的马铃薯由金蟾大山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统一收购。”李元杰说。 此外,记者了解到,针对想自己发展马铃薯种植的农户,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地膜等生产物资,并且每亩补助50元,目前该村村民分散种植了2亩马铃薯。
发宝村马铃薯基地
下午时分,记者随李元杰来到马铃薯种植基地查看长势。发寨六期组的蒋潆焕正在扣膜,让马铃薯苗更快生长。“有这个基地还是方便,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工作还轻松,一天就有元,还能带小孩子,一举两得。” 蒋潆焕家三个孩子,两个老人,以前就靠种点苞谷,打点临工,生活一直过得比较紧张,如今产业基地就建在家门口,彻底改变了她家的生活。 “年后我就在基地务工,到现在有多元工资了,另外我家还流转了7亩地,1亩地流转费元,加上和我老公在基地干活,一年能挣好几万块,还有余钱帮孩子买新衣服,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蒋潆焕笑吟吟地说。 李元杰介绍,该基地可稳定解决30余人的务工需求,2月以来已发放15万的务工工资。为提高村民收入,该村还在马铃薯地里套种了亩红豆。
村民在基地务工
另外,为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该村将在马铃薯及红豆成熟后,继续种植0余亩秋荞,待秋荞丰收后继续种植大白萝卜,达到土地不闲置,四季可增收的目标。
文/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夏民
编辑徐然
编审施昱凌